中国服饰和中国文化一样,是各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自汉唐以来(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年),特别是近代以后,吸收和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变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一整套所谓中国服饰文化。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男人的衣服主要是长袍和马褂。在清朝,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女性以穿长袍为主,汉族女性以穿衣服和裙子为时尚。
{10}
旗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性服饰,并由汉族女性吸收西方服饰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中国旗袍流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比如领子完全摆脱了旧式,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体态和曲线之美,正好适合当时的时尚。后来旗袍也流传到国外,被其他国家的女性穿着。地毯中国在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1860-1871年)间开始生产地毯。
{11}
7、明朝后期的 纺织业生产效率大概有多高呢?查《中国经济通史》第六章P515550和《明代经济卷》,大概有几个数字:丝织技术方面,明代中期广泛采用两人蹬车,一人一天可以缫丝30两。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了明末五人缫丝的改良过程:“一人持浆,二人专纺,二人管缫丝”,五人可“缫丝 30斤”。棉花方面纺织业《浙江海盐县图籍》记载“纺工一日可得纱四五两,织工一日可得马一匹”,而嘉善县志记载“东南乡女子一日织马三匹,但小而粗,不及松江”,“女子因勤纺,常得一月四十五匹,早夜休。
{12}
8、近代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依靠技术的提高,农业组织的管理发生了变化,农产品增加了;2.要靠非农发展;3.国际分工。商品农业的发展,是农村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深的重要表现。甲午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仍处于解体阶段,解体速度相对较慢,尤其是长江、黄河上游和华北部分地区。甲午战争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大量出现、船舶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铁路运输的兴起等一系列新的历史条件,
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商品农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数亿中国农民被卷入国际市场,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被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1 .甲午战争后商品农业发展的原因分析。甲午战争后,一系列新的历史条件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商品农业的发展。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9、列举古代中国 纺织业发展艰难曲折一、原始社会:首先发现了一些纺织工具。二是考古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发现茧壳,浙江吴兴前山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发现丝片、丝带、丝线。说明我国古代纺织业起步很早,我国的丝绸业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应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布的国家。第二,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非常重要,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在周朝,《周礼中》记载的“六国有职”就包括纺织生产。第三,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素纱单大衣,七绒棉。这充分说明,在汉代,丝织业已经有了高超的技术,知识链接:马王堆位于长沙东郊,距市中心约4公里。1972年以前,马王堆只是方圆大约半英里处的一个普通土堆,杂草丛生,因为某军的一个防空洞,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西汉墓的发掘,也是20世纪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尤其是出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帛画等文物享誉海内外。
文章TAG:缫丝 纺织业 缫丝业与纺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