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历史题:面对列强侵略,近代中国人民开始探求 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进行了...

初始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是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步;政治现代化还没有提上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渗透到科技、文化、人才教育等领域。第二,整体发展阶段(从甲午战争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改变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实业 救国”的大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以棉花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个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第二,政治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运动发动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立宪运动和护路运动;它的下层革命者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

{10}

6、张謇 实业 救国的主张

倡导成立实业拯救中国。张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应试和做幕僚的生活。他获得最高奖时才40多岁(1894年)。次年甲午战争爆发,士大夫毅然弃政,从事士大夫所不齿的工商业。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明确提出了“实业 救国”的观点。自创办南通盛达纱厂以来,他先后创办了几十家企业。张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业家族。其“实业 救国”包含了以下重要内容:第一,张謇认为经济是基础,“比兴树自然,教育依然美好,海军陆军依然硕果累累,其根是实业。

{11}

这是对当时流行的“海军与陆军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想的批判。他强调“因为不富所以不强,有钱实业不能”;“拯救穷人的唯一途径是实业,致富的唯一途径是实业”第二,张謇是一个坚定的重实业家。他说:“实业,西方人指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名称,意思是结束。”比两汉以后儒家的重农抑商理论更加完善。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说外国是以商业为基础的,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论。不知道富民强国的根本在于工作。

{12}

7、为什么 实业 救国和教育 救国的主张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秉承着“农本商末”的传统。到了清末,出现了-2救国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思潮,即实业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反抗上一代的旧思想,发展民族工商业,抵御外侮。但是,一方面,传统中国是一个只有“天下观念”而没有“国家观念”的社会,不容易产生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有些实业经济学家其实有一个“新新世界”的理念和蓝图,但他们自己的理念并没有成为民族精神,也没有成为大多数企业家行动的精神支柱。除了民族精神的缺失,有人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民族精神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制度的缺失。

同时,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体制内的政策调整。“当时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很少,这是体制原因,”第二是政府对企业家行为的漠视。一个典型的例子,张謇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22年的棉花纺织业危机,导致了他事业的全面崩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给他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纺织业  救国  实业  实业救国为什么是纺织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