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经密10/cm、纬密13-14/cm、粒度26-28/cm的梭织双股葛布,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清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红陶片上附着的苎麻和粗麻布图案,头骨上附着的丝绸和碎片,以及10多个红陶纺车,是最早的丝织品。

4、中国 古代 纺织业重心转移的时间,原因

China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如下:1。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大量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提供了大量劳动力。3.江南的统治者是发展实力和更注重发展经济。4.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努力开发江南。5.南方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优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中国交通和贸易的影响。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受益匪浅,直到现在。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的转移导致了经济中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中心向南的转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的民众进一步南移。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南方和东南地区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5、 古代蚕桑丝织业是怎样 发展的?

自古人发明种桑养蚕以来,中国的古代丝织业开始出现并有了最初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养蚕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古发现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养蚕和丝织相当普遍。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的蜀、楚、吴越国也有养蚕和丝织业。到秦汉时期,全国各地的蚕桑、丝织进一步完善/123,456,789-3/,相继形成了齐鲁地区、河南地区、楚国故地、成都平原等几大丝绸产区。

东晋末年,平洲刺史慕容要求朝廷种桑,于是开始在辽河流域种桑。北魏时期,桑树林分布在银川平原的延水河谷和黄河沙洲。延水,即后来的洋河,是桑干河上游的两条支流之一,属于海河流域。东汉以后,种桑不仅养蚕,还解决了饥饿问题。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刘备都以桑为口粮,但以养蚕为主。比如河北大量种植桑树,丝绸业也很发达。

{10}

6、中国 古代 纺织业兴起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浙江省嘉善县发展了棉纱和棉布生产。当时有“松江布买不够,汤唯纱收不够”的传言。(浙江通志,卷102,品)发展北方棉纺业,由于气候干燥,棉絮不能成捆,虽可制成布,但质量不佳,棉花生产遇到困难。万历年间,北直隶肃宁县的织工创造了一种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点地窖,几英尺深,在上面盖房子。屋檐只比地面高两英尺,并且有窗户让阳光透过。住在里面,可以带着湿气纺纱,从而织出高质量的棉布。

{11}

7、我国 古代 纺织业的 发展状况和原因

中国服饰和中国文化一样,是各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自汉唐以来(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年),特别是近代以后,吸收和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变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一整套所谓中国服饰文化。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男人的衣服主要是长袍和马褂。在清朝,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女性以穿长袍为主,汉族女性以穿衣服和裙子为时尚。

旗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性服饰,并由汉族女性吸收西方服饰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中国旗袍流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比如领子完全摆脱了旧式,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体态和曲线之美,正好适合当时的时尚。后来旗袍也流传到国外,被其他国家的女性穿着,地毯中国在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1860-1871年)间开始生产地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纺织业  古代  难点  发展  过程  古代纺织业的发展重难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