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与 纺织业有关的历史

关于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纺织发展史古代以麻、丝、毛、棉纤维为原料,经纺绩(纺沙、织绩、缫丝)加工成纱,然后织(挑)织而成的纺织品,俗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标尺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亚麻纺织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绸产品的传播,最早将中国称为“丝绸之国”。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经密10/cm、纬密13-14/cm、粒度26-28/cm的梭织双股葛布,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清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红陶片上附着的苎麻和粗麻布图案,头骨上附着的丝绸和碎片,以及10多个红陶纺车,是最早的丝织品。

8、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日益增多,劳动越来越细致分工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在提高;三是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第四,官办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第五,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第六。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如下:1 .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有青铜冶炼技术,在商周时期日趋成熟。

9、 清代的著名纺织先辈是谁?

丁佩,本名卜山,清代贾导(今上海松江人)曾居江苏无锡。擅长刺绣,著有《绣谱》,写于道光元年(1821年)云楼官邸。有六条:选地、选样、选料、辨色、工程、议品。表达自己的经历,学历,金针。清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的《绣谱》一书,是丁佩长期实践和经验的结晶。在历史上第一次总结提出了一套刺绣工艺的规则,从理论上借鉴古代书画的精要,研究刺绣创作工艺的特点和针法。

10、工场手工业的主要形式

手工艺作坊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工场手工业时期初期,以分散的手工业作坊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家庭中做工,但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生产集体,并有一定的劳动量分工。商家为了保证货源,把统一采购的原材料交给员工工人进行加工,支付一定报酬后再出售成品。所谓报酬,本质上就是工资。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并不完全,因为大部分加工工具都是员工自己的,劳动过程是工人分散在各自家里,每一件产品都是由不同家庭的劳动依次制造的工人。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完全的雇佣关系。在集中的手工作坊里,分工越来越精细,一件产品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简单合作、分散的手工业作坊和集中的手工业作坊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虽然在时间上有继承性,但往往是并存的,就拿资本主义经济最典型的英国来说吧。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纺织业  分工  清代  工人  清代纺织业工人分工  
下一篇